美以美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是一个总部在美国的基督教教会。它的英文名称意译过来是“卫理宗监督制教会”,中文名是根据其布道会的英文名称“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取三个单词首音节音译而来。卫理宗是教会信奉的宗派,会督制是教会的组织形式,美以美会的组织由上至下为总议会、年议会、教区、循环,会督为最高阶神职,由总议会指派主理年议会事务。1939年,美以美会和同信奉卫理宗的另两个教会合并为卫理公会。美以美会和后来的卫理公会在九江的近现代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来,笔者发现美国的一些大学将馆藏数字化后放在网上,便从中整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笔者对基督教并不了解,所以本文主要关注社会事业,对宗教活动反而未着一墨,这显然是不足之处。而由于所据资料绝大部分为英文,所以中文名称反而不太清楚,在本文中,不少外国传教士没有给出中国化的名字,教会所兴办事业的沿革则几乎只记录了英文名称的变化,对中文名称的改变则多依靠推测。除文中提到的学校外,美以美会还开办了一些小学,因为未找到确切的信息而没在文中介绍。此外,附录的各校长或院长的列表也显然并不完整。
1847年,美以美会派遣传教士到中国福州,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头十年几乎没有成果,再经过十年,美以美会在福建取得一定的发展,开始向其他地区传教。
1867年12月1日,传教士赫斐秋(Virgil Chittenden Hart,1840-1904)和陶迪(Elbert S. Todd,1845-1919)抵达九江。这是美以美会华中布道会的开始。因为他们二人比被派往其他地区的传教士稍早到达目的地,九江便成为了美以美会在福建以外的第一个传教点。美以美会也是第一个进入九江的新教教会。赫斐秋后来还到了中国不少地方传教,在原华西协和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有一座以他命名的建筑。
1869年,教会的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对在九江办学的介绍。
1872年11月13日,女布道会传教士昊格矩(Gertrude Howe,1846-1928)和贺路绥(Lucy H. Hoag,1844-1909)抵达九江,1873年1月1日开设女子学校。
1874年12月,女传教士医生莉蒂希娅·梅森(Letitia Mason,婚后姓 Quine,1851-1903)来到九江。她是首名进入长江流域的女传教士医生,美以美会后来建立的镇江宝盖山妇幼医院的英文名称便是以她命名。她做传教医疗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之后陆续有数名女医生来到九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873年最早来到中国的女医生寇慕贞(Lucinda Combs Stritmatter,1849-1919)在和在九江工作的传教士安德鲁·斯特里马特(Andrew Stritmatter,1847-1880)结婚后也来到九江工作。
1875年,男传教士医生威廉·塔贝尔(William E. Tarbell)来到九江,7月开办诊所,不过第二年他便离开了。此后虽然也有外籍医生帮忙开展工作,或是传教士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进行诊疗,但很长时间内美以美会再无男传教士医生来九江工作。这一年,九江发生了针对传教的骚乱,美以美会在城内的教堂和学校被损毁,九江政府赔偿了损失。
1876年底,女子寄宿学校迁至能仁寺西南面,即现在同文中学内的儒励女中旧址。之后,这所学校又被称为桑林书院(Mulberry Grove Academy)。
1881年初,传教士托马斯·卡特(Thomas C. Carter)开办男子中等学校,英文名称以当时担任布道总会秘书的傅罗(Charles Henry Fowler,1837-1908)命名为Fowler University(傅罗大学),中文名为同文书院。学校开设有英语课程,是中国最早开设外语教育的普通学校之一。年底时托马斯·卡特便因病离开,刚到九江的库思非(Carl Frederick Kupfer,1852-1925)接手这项工作。这一年,美以美会开始在庐山营造建筑,作避暑疗养用。后来在庐山大量购地开发的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1864-1939)和海格思(John Reside Hykes,1852-1921)是美以美会传教士。
1882年,原在九江工作的女医生离开后,再没有人接替,女布道会在九江的医疗传教活动中断。
1883年,当时九江仅有的一名女传教士昊格矩与其他传教士发生冲突,她辞职离开, 不过后来她又到重庆继续做传教士。之后,原女布道会的工作改由男传教士的妻子负责。
1884或1885年,同文书院迁到南门附近,即现在的同文中学校址,与女子寄宿学校相邻,并将英文名称中夸张的University(大学)改为Institute(学院)。
1886年,重庆发生教案,美以美会在那里的传教士退到九江。此时,昊格矩与其他传教士的矛盾似乎已消失,她再次在九江工作。
1888年,已成为会督的傅罗来中国巡察各地传教工作,他认为不宜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九江的男子学校,将英文校名从Fowler Institute(傅罗学院)改为Kiukiang Institute(九江学院)。
1889年,胡其炳和余开枝赴德国法兰克福的神学院学习,他们是已知最早留学海外的九江人。胡其炳1893年学成归国,余开枝不幸于1894年在法兰克福病逝。
1893年,女传教士郭恺悌(Kate Louise Ogborn,1862-1932)开办了一所女子圣经培训学校(Bible Training School),这类学校是面向已过上学年龄的女性。
1896年秋,昊格矩的养女康成(1873-1931,又名康爱德)和一名中国牧师的女儿石美玉(1873-1954)从美国学成回到九江。两人1892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学习,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属于中国最早的几名留学美国的女性。她们一到九江便开展医疗工作,当年底已有正式的诊所。此时正好赶上国内新派知识分子提倡女学,因此她们两人的事迹被新派报刊广泛报道。
1901年初,同文书院更名为南伟烈大学(William Nast College),开始设置高等教育课程。南伟烈(William Nast,1807-1899),德裔美国人,在美以美会中最早使用德语传教,建立了由讲德语的移民组成的年议会,并组织了向欧洲德语地区的传教。九江的这所学校长期得到这些使用德语的年议会的帮助,在南伟烈去世后,为表纪念,教会将这所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中文中,学校也被称为同文大学。曾担任学校校长的库思非是来自使用德语的年议会,自学校改名,他再次出任校长。开始时,学校只有前两年的大学课程,到1905年,学校已有完整的大学课程,但学校离真正的大学水准还有很大差距。
1901年12月7日,康成和石美玉筹建的但福德医院(Danforth Memorial Hospital)正式成立。这所医院是美国芝加哥的但福德医生(Isaac Newton Danforth,1835-1911)为纪念去世的但福德夫人(Elizabeth Skelton Danforth,1843-1895)捐资兴建,医院是以他的夫人命名。医院专门收治妇女和儿童,某些情况下也会诊治男病人。中文中也根据医院的性质称其为九江妇幼或妇孺医院。这是现在的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的前身,初建时就是在现在的地址。
1903年前后,一批原先在九江工作的女传教士前往南昌。郭恺悌开办了葆灵女子中学(Baldwin Memorial High School,现南昌市第十中学),康成开办诊所,后将其发展为南昌妇幼医院(现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的前身)。
约1905年,九江女子寄宿学校更名为儒励女子中学(Rulision-Fish Memorial High School),是以一位名为萨丽·安·儒励森-费什(Sally Ann Rulison-Fish,1833-1902)的女士命名,她是当时美国密歇根州有名的美以美会传教活动组织者和传教刊物出版人。1907年9月,新校舍正式投入使用。
约1907年,九江女子圣经培训学校更名为诺立神道女校(Knowles Bible Training School),是以一位名为伊琳·诺立(Ellin J. Knowles,1834-1929)的女士命名。1911年,新学校竣工,校址在现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对面。
1909年,湖口人余发程在九江英租界内被英巡捕棍击后死亡,案件震惊全国。美以美会里的中国教士利用较丰富的涉外知识,出力为死者伸张正义。美以美会开办的芜湖弋矶山医院院长赫怀仁(Edgerton Haskell Hart,1868-1913),被请来九江。他出生于九江,是最早来传教的赫斐秋的儿子。他查验后认为是棍伤导致死亡,但握有裁判权的英国驻九江领事不采信他的判断,以证据不足将凶嫌释放。
1912年,江西布道会从华中年议会中分出,1917年升为年议会。
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南伟烈大学校长库思非被控有倾向德国、不忠于美国的言行,教会命令其退休,南伟烈大学内其他德裔人士也被迫离开。在学校的管理层更迭之后,学校大学阶段的教育被逐步减少,到1920年完全被撤销。在学校的规格降低后,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国教师离开了学校。“大学”之名则继续沿用了几年,约1928年,校名改为同文中学,英文名William Nast Academy。
1918年9月20日,裴敬思(Edward Carter Perkins,1875-1958)创办生命活水医院(Water of Life Hospital)。医院的名称来自《圣经·启示录》中的:“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Whosoever will, let him take of the water of life freely.)医院建设、维持所用资金主要来自裴敬思私人。这是现在的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初建时在现在的地址的南边,朝向大校场,北边地势较高处是在数年后购得。因为已有收治妇幼病人的但福德医院,生命活水医院开始时只收治男病人,从1936年开始,生命活水医院也接收女病人,而但福德医院则侧重于妇产科和儿科疾病的医治。
1920年,但福德医院院长石美玉和诺立神道女校校长的胡遵理(Jennie V. Hughes,1874-1951)与女布道会总部发生冲突。她们脱离美以美会,到上海组织伯特利会(Bethel Church)。但福德医院和诺立神道女校的不少工作人员也跟随她们离开。
1927年,中国政府要求外国人所办学校应以中国人为校长。同文中学由蔡德高出任第一任中国人校长,第二年又以熊祥熙接任。儒励女中由胡自华出任第一任中国人校长,第二年又以吴懋诚接任。熊祥熙和吴懋诚两位校长一直任职至五十年代初。诺立神道女校也换以中国人李哲民出任校长,但这并非该校第一任中国人校长,之前石美玉之妹石安利(1880-1906)曾担任校长。也是在1927年,同文中学将小学部分迁至塔岭南路,开办同文小学。现行署大院内保存有同文小学一座老建筑。
1938年,九江沦陷。同文中学内迁至四川璧山丁家坳。儒励女中先迁至四川资中,次年再迁至四川遂宁,与美以美会在当地所办的涪江女中和葆灵女中迁至此地的部分组成联合学校。而同文、儒励两校留在九江的师生和诺立神道女校组成联合学校。
1939年,美以美会和同为卫理宗、总部都在美国的监理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美普会(Methodist Protestant Church)合并为卫理公会。
1941年,日美开战。日军占领区内的美国人被日军作为敌国侨民拘禁,这些人后来大部分以交换的方式被遣送回美国,而美国人拥有的设施则被日军占用。战争结束后,学校迁回九江,医院也重新开业。
1949年,解放军渡江后,新政府逐步收紧对外国传教活动的限制。1950年底,九江的卫理公会传教士接政府命令离开九江。这批最后离开的传教士有(可能不完整):吴美德(Mabel A. Woodruff)、裴敬思夫妇、毕安丽(Annie May Pittman)、溥氏姐妹(Deanetta & Elizabeth Ploeg)。1951年,卫理公会所办学校、医院由政府接管。在接管后,同文中学和儒励女中被合并为一所学校,后定名为九江市第二中学,近来又改名为同文中学。大陆的卫理公会在被切断了与外国的联系后仍继续存在了几年,1958年被并入“三自”爱国会。
附录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的各机构负责人年表,后期的资料未能掌握,内容还不完整。
儒励中学校长
1873~1883 | 昊格矩(Gertrude Howe)* |
1883~1886 | 库师母(Lydia Krill Kupfer,库思非之妻) |
1886~1898 | 昊格矩(Gertrude Howe)* |
1898~1927 | 李凯德(Clara E. Merrill) |
1927~1928 | 胡自华 |
1928~1951 | 吴懋诚 |
* 很多时候是不只一名传教士共同负责教会女子教育,而具体由哪一名担任此学校校长尚未查清,因昊格矩在九江工作时间长,所以将她的名字列在表中。
同文中学校长
1881 | 托马斯·卡特(Thomas C. Carter) |
1881~1888 | 库思非(Carl Frederick Kupfer) |
1888~1899 | 翟雅各(James Jackson) |
1899~1901 | 杰西·纽曼(Jesse F. Newman) |
1901~1918 | 库思非(Carl Frederick Kupfer) |
1918~1920 | 空缺* |
1920~1927 | 张南伯(Charles F. Johannaber) |
1927~1928 | 蔡德高 |
1928~1951 | 熊祥熙 |
* 力宣德(George Carleton Lacy)、裴敬思(Edward Carter Perkins)、胡其炳先后出任代理校长。
诺立神道女校校长
1893~1903 | 郭恺悌(Kate Louise Ogborn) |
1903~1906 | 石安利 |
1906~1920 | 胡遵理(Jennie V. Hughes) |
1920~1922 | 吴美德(Mabel A. Woodruff) |
1922~1927 | 孙美璧(May Bel Thompson) |
1927~1934 | 李哲民 |
但福德医院院长
1901~1903 | 石美玉、康成(共同负责) |
1903~1920 | 石美玉 |
1920~1921 | 空缺(陈玉珍代理) |
1921~1924 | 邹邦元 |
1924~1934 | 陈玉珍 |
生命活水医院院长
1918~1942 | 裴敬思(Edward Carter Perkins) |
1946~1950 | 裴敬思(Edward Carter Perkins) |